循环

我們的未來,可是一個循環?
《三國演義》寫到“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從中可以看到羅貫中對於歷史的看法:分裂與統一的循環。雖說只是他的一面之詞,但可以看出一種悲觀的情緒:未來早已註定,長久的統一必定帶來分裂;分裂也不會太長久,統一是註定的……歲歲代代無窮盡矣!觀夫二十四史,信然!這也在後來被黃炎培先生稱作“歷史周期律”——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
不禁悵惘。就連天下國家都跳不出這反復無常的“周期律”,我等小小凡夫俗子怎能有自己的命運?大約我們日復一日的辛勞,總會化作烏有,不知哪一天遭受大災之後又得從頭來過吧?那麽我們活著還有什麽意義?人這樣活百歲,和只活過一個“周期”(可能三五年,也可能十幾二十幾年)的人有什麽分別?我們可有未來?
悲觀厭世這大概要說了:那不如一死了之。
然而且慢!與黃炎培先生談話的毛澤東並不認同這一“周期律”,他確信“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不會人亡政息。”這樣的想法較前者更為理想,也更為積極樂觀一點——雖然畢竟還沒有經過長久地實踐,是否屬實還有待百年之後的國人檢驗,但是畢竟為未來註入了一劑希望:循環究竟是有可能打破的!我們的未來,終究是會有不同的!
在毛澤東口中,那條新路叫“民主”;那對於吾輩凡人,打破循環的新路又在何方?有人說要追求刺激的生活,去攀登世界上每一座險峰,去蹚過世界上每一條湍流——那想來對於好靜之人不太適合;有人說要去接觸新鮮的事物,去追逐前沿的科技,去逐浪時代之潮——想必垂暮之年就沒有這樣的精力了……以上種種,皆非長久、普適之策。
在我看,想要打破循環,走上新路,並不需要什麽大作為,只要隔一段時間做一件不同往日的事即可。有人說你那不和沒說一樣嗎——並不確然。試舉一例,假如有一個打工人,每天朝九晚五,幹最累的活拿最少的報酬,這便成為了一個循環(想必許多人有同感);那他想打破這個循環,可以做的有很多,比如說培養一門愛好,像是下棋、侍弄花草等。日子久了,就會發現這些不耗費太大精力與金錢的小愛好,竟然讓自己像換了個人似的,再不愁眉苦臉——這就是走上了一條新路。上面的例子聽起來很不切實際,然而試過之後,真的會發現自己有所改觀。
那麽,你的未來,還是一個循環麽?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