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成都和長安洛陽,三人漢朝時就熟識了,意即西漢。
所以到了三國後期,成都對洛陽根本沒啥敵意,蜀漢國滅,也放心讓劉氏宗親遷往洛陽安頓(我流設定,成都是因為遵諸葛孔明遺命才好生照看劉禪後人,非本人意願——成都自是欣賞孔明多於劉備的,要不然為啥我們現在說的是武侯祠而非漢昭烈廟喃?);
八王之亂成為了五胡 舌乚 華的導火索,衣冠南渡,西晉滅亡,從東晉持續到十六國結束,那段日子對洛陽來說挺難捱的,不僅是失去了國都地位,曾經的天下之中、中原之地、華夏正統,輪番歷經匈奴、羯、鮮卑、氐、羌幾個外族 正攵 權統 氵臺,想必吃了很多苦頭,連長安都不得已胡化(就是穿胡服之類),洛陽想做回東漢、甚至東周時期那個洛邑,在那個時候是不可能了。
南北朝的時候有賴於北魏孝文帝 己攵 革,拓跋漢化,遷都洛陽,稍微恢復了一點生氣,成都當時與洛陽及長安分事二主,雖效力於南朝君主但聽說北邊的鮮卑拓跋為推行漢化甚至改姓為元,多少還是為洛陽的生存環境感到慶幸。此後無論北魏分裂為西魏和東魏也好,還是後來北齊代東魏,北周代西魏,洛陽終歸是比五胡十六國時期好得多了。
短暫歷經二世的隋以後是唐,盛唐是中國的盛唐,也是屬於長安和洛陽的盛世,神都洛陽也好,東都洛陽也罷,就像我在開元奇事系列的開篇「東都」裏面談到的,那是一個對東西都來說,空前也將絕後的——他們的時代,一個讓無數中國人在後世懷念的時代,盛唐氣象即是京洛風姿,強大自信,長安洛陽當年正意氣風發,時人皆艷羨不已,包括成都,所以他才更願意誓死效忠二位殿下,其中更是多了一份守護的意味,守住那個時代、那個盛世,也是守住那份能常伴兩京身邊的榮耀。
財富可以得來一時的名利,然氣質這種東西是需要經過時間的沈澱才能形成的,洛陽洗盡鉛華,仍是那個洛陽,只因他身上的氣質早已融進骨子裏面,與他本人共生共存。
“敬洛陽,天下之大,幸得識君。”——成都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