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和遙遙領先的預言

接著這兩天的話題繼續說下去。
這兩天我們在聊起成都的「熱帶雨林」這件事的時候,我突然開了一個奇怪的腦洞。還是得先交代一下「熱帶雨林」的來龍去脈,簡單來說,就是成都因為疫情暴發,有一個網名叫「熱帶雨林」的人在微信群里提到成都可能會「靜態管理」幾天,建議群內的人去買點菜以備萬一。結果這個聊天內容被傳播開來,引起了成都市民的搶購和囤菜的風潮。後來「熱帶雨林」的言論被認定為是謠言,所以他自己主動去投案自首了。第二天成都也「順理成章」地公布了靜態管理的通知,當然他們換了一個新詞兒——原則居家。
之所以我剛才別有用心地用到了「順理成章」這個詞兒,就是因為我們開了一個奇怪的腦洞——會不會「熱帶雨林」這個人以及他的言論,本身就是丟出來借人之口放本來之風用的,因為這個政令的發布一定是要在「零點之後」,如果等到那個時候再來發布,對市民來說已經來不及了,可能還會引起更大的民憤——所以他們剛才就故意製造了一個叫做「熱帶雨林」的人。
首先,這個人得有基本的情報來源。而「熱帶雨林」最終被確認是一個「黃牛」,本身就是一個擁有情報體系的人;
其次,這個人所得到的情報實際上與真實公布的情報信息不能有太「離譜」的差值,它必須要「恰到好處」,不能比實際公布的內容輕,也不能遠遠超過實際公布的內容。所以你看「熱帶雨林」的那個截圖並沒有危言聳聽,也沒有過分誇張,而是非常客觀克製地建議大家去采購囤菜;
最後,這個人得是一個善惡曖昧的存在。他的言論帶來的影響一定是容易造成戰隊的——一群人會支持他,自然就需要另一群人去反對他。所以現在再來理解那些看上去蹭流量,反其道性質諷刺「熱帶雨林」的公眾號,說不定就是在做這樣的平衡。「熱帶雨林」這個角色確實善惡曖昧,他提前「吹哨」,但又被定義為「造謠」,不僅如此,他還有投案自首的行為,在實際的政令發布之後,關於對他的「褒獎」也第一時間出現在了輿論,有人以「我們應該感謝熱帶雨林」這樣的立意發布了相關文章(且它們並沒有被及時清理掉)。
綜上,我們才覺得這或許是一個安排好的劇本。至少在這個遊戲規則之中,大家都不吃虧,「熱帶雨林」把實際會發布的政令通過另一種「老百姓好像更容易相信和更具有煽動性」的方式給提前發布;實際的政令發布之後,「熱帶雨林」的行為仍然需要被認定為「造謠」,因為這是一種行為上的警示,這是來源於法律本身的示警作用;如果隨後,關於「熱帶雨林」的處罰決議被取消或是減輕,並對外宣稱的是「酌情考慮」,但同時不贊成「熱帶雨林」這種製造恐慌的行為——那到這里,就可以100%地認定為是臺本戲了。
當然了,關於這樣的猜疑,也只能放在這里作為個「坊野笑談」,真相是否如此,它已經不再有任何實際的作用——因為政令已經發布了,人們也已經被要求原則居家了,就算沒有「熱帶雨林」,這個政令仍需要被執行,又正好是因為有「熱帶雨林」的存在,一些人因為有了危機感而提前囤積了食材,真到了實際的靜態管理時,他們也沒有什麽好抱怨的了。
如今,人們似乎已經默認了「謠言」等於「遙遙領先的預言」這個等式,所以難免也會因為一點風吹草動而警覺起來,像極了集體出洞尋找食物的狐獴,總需要那麽幾個高高站起來瞭望監視的角色。他們得敏感,要膽大心細,縱使有的時候這些負責瞭望的狐獴可能會大驚小怪,但我相信這群在彎腰低頭覓食的狐獴並不會責難那個大驚小怪的家夥——多加小心總沒有錯。
但問題在於,如果這個瞭望的狐獴總是大驚小怪,甚至還打擾到了正常的覓食,它會因為看到一棵草微微動了一下,就預判會有蛇出現,久而久之其他狐獴也會漸漸麻痹大意,知道他就是個大驚小怪的家夥,自己在心里就把危險等級使用了另一套規則——但這個規則卻不再有任何的標準,有人相信有人不動於衷。
試想一下,如果成都公布「原則居家」的政令之前,沒有任何的風聲,而是在封鎖當天的零點偷偷發布了這個政令,那個時候引起的社會恐慌和搶購熱潮應該會更大更瘋狂;好在這一次有了「熱帶雨林」的存在,雖然他的話從一開始就被認定為「謠言」,但畢竟還有一群人跟那個大驚小怪的狐獴一樣,他們相信了「熱帶雨林」的說法,傾巢而出搶菜囤肉。另一群人對這群人的大驚小怪不為所動甚至還要嘲諷詆毀,那他們就在家呆著不去搶購——那這樣人流量就被分散到了「謠言的前一天」和「政令發布的後一天」。
不得不說,如果這真的是他們想出來的「招數」,那真可謂是上乘。
如果聽信「熱帶雨林」囤夠了食物安度了靜態管理的市民突然開始要聯名感謝「熱帶雨林」,那會不會真的有一個好大喜功的人會把這個功勞搶過去,告訴大家「熱帶雨林」其實是一種「科學的疫情防控和信息發布結合現實情況減輕危機情緒緩解社會負擔的全新偉大發明」,我覺得應該不太可能。
但人要犯賤起來啊,什麽都有可能呢!

相關